6月7日,由中国版权协会主办、四季花影(北京)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协办的“2025远集坊文化论坛:优秀文化的创作与传播”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曲阜顺利举办。著名史学家阎崇年,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陈建功,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郭运德,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李岩,阅文集团公共事务副总裁王睿霆,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副总裁杨奇虎等7位嘉宾分别发表主题演讲。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主持了本次活动。
阎崇年:儒学的传承、创作与精品
主讲嘉宾 阎崇年
阎崇年首先回顾了儒学发展的历史,进而谈道:处在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传承,也要出新。时代在发展,传统文化有的需传承弘扬,有的则需继承出新,儒学的学术史正是不断传承、不断批判、不断扬弃、不断出新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上,儒学有过被全面传承的阶段,也有过被全面否定的阶段。全面传承被历史证明是片面的,全面否定也被历史证明是片面的。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应是对其积极面要传承出新,对其消极面则不能继承。
关于创作,阎崇年先生说:文章不怕百遍改,经典耐得千年读。他以自身创作为例指出,撰文、著述最难的便是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史料、说别人没有说过的义理。他通过“传统六碗面”的真实经历说明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要发扬,更要与时共进、与势共进,只有不断地创新,文化才会更加繁荣。
陈建功:数字时代的文学坚守
主讲嘉宾 陈建功
陈建功谈道,在当前数字时代,虽然文化整体形势尚好,但对文学行业而言,实际已颇有“惶恐”之势。一方面,有些作者的作品难以出版,实体刊物有限的容量和经费承载不起文学的落寞;另一方面,当下绝大多数读者已经被形形色色的碎片化阅读所劫持,智能写作的兴起又造成了社会语言的匮乏和文字表达的退化。可以说,数字时代的发展,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定义为对作者最后的挑战。对此,他认为:文学和文学创作者不可回避,不能采取鸵鸟政策,不应向隅而叹。
陈建功说,作家需要放下传统的执念,融入到新的文化形态中,向网络、向当代活跃的数字世界学习,这是一种与新时代人民的情感方式的融合、一种互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力的撷取。他还说,写作者在AI写作面前也应该有足够的信心,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作家的人生分享,作家把一部通过酝酿锤炼的独特作品奉献给读者,才是文学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王文章:守正创新是文化创新与传播的根基
主讲嘉宾 王文章
王文章指出,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当代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针对文学艺术范畴,他从守正创新的角度对文化创新与传播提出了四个观点。第一,守正创新要珍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深厚积淀。第二,坚持文化艺术创造的包容性、多样性呈现,坚持文化艺术创作的百花齐放。第三,文化艺术创造要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和审美的基本原则。第四,要重视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为文化艺术生产带来的极大助力。
王文章强调,在文化艺术产品的数字化传播时代,就舞台艺术而言,最震撼人心的文化艺术欣赏,仍然是直面的鲜活的艺术表演;就造型艺术而言,仍然是直面的优秀作品的欣赏。因此,数字化传播的另一面——文化的碎片化是需要尽可能避免的现象。
郭运德: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
主讲嘉宾 郭运德
郭运德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播,其传播的状态与幅度直接构成了文化生机与活力的风向标。数字化时代的巨大历史变革既是文化发展的机遇,更是文化发展的挑战,其中至少有三点是必须给予积极鲜明回应的。首先是如何适应历史巨变的客观要求,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文化传播的伦理秩序。其次,不论社会环境有多么复杂,治理的难度有多大,都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地按照文化生产与传播的规律办事。第三,即便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性潮流,但是数字时代的文化交流的出路,也不是泯灭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个性、终极导向模式化的统一规制,而是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推动世界文化更加生机勃勃地异态纷呈、多样共生。
郭运德强调,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文明古国,中国以开放的心态提倡互学互鉴,绝不意味着对某些强势文化单向度的归附,而是立足现实,关注前沿,从当前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开拓我们新型的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生存依据,让中华民族的新创造为人类社会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石破天惊的文化惊喜。
李岩:新时代如何展现中华文化万千气象
主讲嘉宾 李岩
李岩在演讲中表示,新时代如何让研究成果展现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如何让年轻的读者们、学者们,包括年轻一代的一般民众能够了解认知中华文化的学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建设一个中华文化的超大型智能基因库势在必行,通过新时代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模型可以更便捷地把学术研究成果智能化处理以后提供给当代和后代读者,这是新时代出版从业者的重要使命之一。
李岩以中华古籍资料库为例,说明通过基础性建设可以为大众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一个便捷的人机交互接口,也能为学界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他认为出版从业者未来的目标就是更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为人类的文明夯实筑基,再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王睿霆:数智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的破圈传播
主讲嘉宾 王睿霆
王睿霆认为,2024年是数字时代网络文艺的元年。互联网催生的新型文艺形态被定义为“新大众文艺”,其中,网络文学的特质是“大众创作、全民阅读”,这种创作模式打破了传统写作的稳定范式,在创作与传播的双重维度中更凸显动态传播属性——创作者和读者双向互动,故事持续更新,文字的生命力在传播中不断延展。
王睿霆进一步提出,中华文化破圈传播的本质是超越语言转译,关键在于实现全球价值认同。他由此提出了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出海,通过版权贸易推动优质文本的跨语言传播,夯实文化影响力基础;第二个方向是模式出海,将中国网络文学独特的创作模式推广至全球,赋能本土创作者生态建设,这也是中国网络文学走向海外的一种新的破圈方式;第三个方向是IP出海,以影视、动漫、游戏等多元形态打开国际市场,促进全球IP共创,在跨媒介叙事中完成从文化接触到价值认同的深层转化。
杨奇虎:数字时代腾讯音乐的全新探索
主讲嘉宾 杨奇虎
杨奇虎表示,音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之一,当前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现代音乐产业的巨大变革,海量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创作、传播、使用方式,也有了更好的实现路径。
杨奇虎认为,我国数字音乐行业需要肩负起时代使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他分享了腾讯音乐在推动音乐文化出海以及人工智能音乐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例如,跨境、跨平台合作,为中国文化搭建全球的传播桥梁;加强精准的运营和内容宣推,加强海外发行与推广,推动华语音乐国际传播;通过创新的线上线下活动,向全球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等。他介绍说,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海外发行业务和平台建设,腾讯音乐不仅为国内音乐人提供了海外发行渠道,也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国际平台,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多的、更广泛的国际认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
阎晓宏主持本次活动
阎晓宏小结说,无论在什么时代,文化的根本或者文化的本质都是不变的,都是人类最优秀的智力成果的结晶,同时我们需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来提升我们作品的质量,也提升创作优秀作品的效能,但是,AI仅仅是一个工具,替代不了人类的思想,替代不了人们在文学、艺术等多领域的精彩表达。
现场嘉宾合影
本期论坛得到了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相关领导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得到多个领域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代表及多家媒体的支持,116万人通过腾讯、搜狐、百度、爱奇艺、网易、优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观看了论坛的同步直播。